“自健”,顾名思义,就是自我训练、自我保健。自养理论和自养方法针对的是 “素质”,而自健理论和自健方法针对的则是人体的各种“功能”。
自健的对象往往都是很具体的——具体到某个身体部位(如颈部不适)或器官(如视力模糊)、具体到某一个年龄段(如前列腺问题、痛经)、具体到某一个具体人的具体情况(如尿路感染)。自健的对象大多属于因平时不能坚持自养、或者采用自养方法不足以解决健康问题的人群,如疾病患者、警察、运动员等。
自健,从理论上讲,主张自己的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,身体保健是每个人自己就能完成的事情。
自健的对象包括两个方面:
一个是人体功能既不能归于疾病又不属于健康的人群,现代医学称之为“亚健康”的人群;
一个是用以保持或维持身心健康的行为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保健”。对应人体“身体,意识,精神”这三位一体的结构,“功能自健”也就相应地分为身体功能自健、意识功能自健和精神功能自健这样三个基本类型。
身体功能自健
自健理论强调“整体自健法”。对于普通人群来讲,整体自健法是消除亚健康症状的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办法。目前章韶华研究团队已总结出12种“常用自医法”,其中有四种对“功能自健”有着明显的疗效:“快走自医法”、“外温差自医法”、“蹬(悬)梯自医法”和“全身揉动自医法”。
意识功能自健
意体自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:
一是从纵向上讲,意体自健是指向上要寻找进而确立“精神文明情怀”,向下要寻找进而确立“合理身体健康素质”;
二是从横向上讲,意体自健就是要始终把握好“自己的文化背景和观念系统”,既要不时地从当下的文化背景中汲取营养,又不能做流行文化的俘虏;既要适应社会、生活、时代、民族、文化赋予自己的一系列观念,又要不断地学习新观念、接受好观念、转变旧观念、抛弃坏观念;
三是从意识的自我角度上讲,意识自健就是要始终寻找进而坚定“自己的上合天理、下合人伦的人性定位和人格意识”。
在自医学中,真正重要和真正难做的,就是“意识”上的自养、自健和自愈。
因此,意识自健是一个人一生中始终不可懈怠的终身性课题。
精神功能的自健
如前所述,人的精神是一种具有自在、自洽、自足、自为性质的天赋存在,本不存在自健与否的问题。所谓“精神自健”,也就是唤醒沉睡的、被闲置的、被遮蔽的、被羞辱或扭曲的那个精神自我,一句话,就是时刻牢记精神自我的本体地位,充分发挥精神自我在人体中、人生中的决定性作用。
精神分析学家研究发现,一个人,在他2岁的时候,其深层的心理倾向、性格特征就已大致确立,在他8岁之前就已经固定下来了。有些犯罪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,那些所谓“情节极其严重”、“性质特别恶劣”的犯罪,并不是判决书上所写的那些比如经济纠纷、感情纠葛、权力争夺、一时冲动、偶尔失手等“犯罪事实”,而是精神深处、性格深处、品格深处的扭曲和畸形。
其实,这还不是最终的原因。最终的原因是,这些人的精神自我被自己或家庭因素、或社会因素、或时代因素、或人生经历遮蔽了,从而使这些人的精神自我一直处于“缺位”状态。从逻辑上讲,当一个人的精神自我被遮蔽之后,他的本性就会因缺乏精神自我的导航,在“有人性”、“没人性”、“反人性”之间摇摆不定。在这种状态下,人生中稍微有一点点不顺,生活上稍微有一点点诱惑,他的人性连同他的价值取向就会立即失控,就会朝着这种诱惑迅速倾斜。这样的人,“有人性”只是一个过渡环节,而没人性、反人性才是他们的真实存在。